非人妻_台中遇见桃花源之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台中遇见桃花源之3 (第1/3页)

    拜访完三位jiejie,红云感觉爸爸的重男轻nV对四个nV儿的影响似乎不太一样,好像只有她b较在意,从小一直想证明自己b男生好,隐约有nV生是不好的的思维存在。

    探索完原生家庭因重男轻nV对自己个X的影响之外,她也开始思索求学过程自己又是如何被知识影响?她觉得自己是家里求学时间最长的孩子,应该会受学校很多影响。

    红云上了国中,有一回问阿母说:「阿母你为何要生小孩?小孩一上学,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跟父母相处的时间变得很少了啊,这样g嘛生孩子。」

    阿母说:「没办法啊,人家生我们,我们就要生下一代啊。而且去学校有老师教你我无法教你的事情啊。」

    小学时她的成绩不错,但自小因家境贫穷除了学校课本之外也没甚麽课外读物,她印象很深是小学六年级毕业时导师送给她一本绘本,描述未来世界一位小学六年级男孩的一天。早餐就是一颗药丸,一秒钟就吃好一顿早餐;上学交通工具是高架桥上的太空车,每人一台,自动驾驶送他到学校。那画面令人震撼。长大後,台北市有高架捷运,她搭乘时就会想起那本未来世界的绘本—高架桥的太空车,果真不是幻想。

    国中时,学校没有图书馆,但学校附近有一间台北市立图书分馆,她见识到「很多课外书」,但是还没有的需求,只对儿童杂志有兴趣,像「国语日报」,「王子儿童月刊」都很x1引她。

    到了高中,学校里就有一座建筑优雅独特、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此时她有的需求,虽家境稍好,但也不到可以随X买课外读物,因此她都是到图书馆借书。当时流行的书大多是抗战,像《蓝与黑》、《滚滚辽河》、《莲漪表妹》、《未央歌》,都是高中生必读课外书,尤其鹿桥的《未央歌》是以中国抗战时期,国立北京、清华以及私立南开等三所大学共同迁到云南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背景,描写了一群年轻大学生的生活和理想的故事。故事中的四大主角二男二nV,貌美有才的外语系蔺燕梅、诚恳活泼的生物系童孝贤、冷静有智慧的生物系伍宝笙、正直刚毅的哲学系余孟勤,型塑当时高中生心目中理想的大学生的样貌。红云也是中毒很深的学生之一,对她影响最大的就是期待自己上了大学之後也要像余孟勤一样,有思想、有抱负,是一个Ai国中国Ai社会的大学生。而《蓝与黑》、《滚滚辽河》这种描述中国北方、东北地下抗日Ai国青年的故事,冬天北京年轻人在河上溜冰的美景、抛头颅洒热血的抗日地下工作青年。当时她以为年轻人就该像地下工作人员一样要有热血Ai国的理想情怀;对於祖国─中国国土更是神魂颠倒,高二时,她向一位同学说:「我这一生的梦想就是能到祖国的边界西疆一游,就不枉此生了。」

    然而等她30岁时参加中国丝路之旅,到达新疆的乌鲁木齐市区时,发现那里根本就是一个「外国」,大多数的男人带小方帽、nV人带头巾,面貌跟汉人完全不同,多数是五官立T的西方人脸孔,说着维族语言,到天山时还认识到哈萨克族人,导游说世居新疆的少数民族就有13族。红云当下回顾自己高中时代的「祖国情怀」跟现实里的新疆,就觉得自己真是标准的喝国民党N水长大的人。

    高中时代,除了抗战之外,红云最Ai读的书就是王尚义的着作,有《狂流》、《野鸽子的h昏》,散文《深谷足音》、《落霞与孤鹜》、《荒野流泉》、评论《从异乡人到失落的一代》、新诗《野百合花》,说实话才十七、八岁的青春少nV,读课外书也是囫囵吞枣,恰巧王尚义书中对现实不满的思绪刚好与强说愁的青少年心情相契合。红云高中下课搭着漫长车程的公车回家时,常常想着:大人不是说梦幻的十七岁,不是说十八姑娘一朵花,那我应该是一朵灿烂,甚至喷火的花啊,怎麽每天都得读书读书读书,根本就是苦闷之花。当然王尚义对现实社会颓废青年的批判也灌输进她的脑袋,她期待自己能像他一样,甚至在心里会想说如果全校的高中生都能像王尚义一样,那「中国一定强了」。王尚义对她的影响真的很大,甚至她在创办天地心家教班时,在一次偶然机缘知道王尚义是在1963年去世,这正是她出生之年,她便在王的忌日8月26日那天写了一篇祭文焚烧给他。

    另外对高中时代的红云影响至深的两位中外nV学者,法国作家西蒙.波娃SimonedeBeauvoir,以及台湾人类学家胡台丽。她从学校的图书馆借到西蒙?波娃的书《第二X》,当时没有老师指引她,就是自己的兴趣,影响她最深的是书中说:「nV人一生能自由选择的只有结婚与生孩子。nV人可以选择不结婚,不生孩子。」西蒙?波娃与法国存在主义大师尚-保罗?沙特Jean-PaulSartre不结婚、不同居,有各自的住所,但一辈子相恋,这种异X恋的亲密关系成为她心中亲密关系的典范。她不想结婚也不想生小孩,但是要谈恋Ai,就是受《第二X》的影响。在学校图书馆又发现一本胡台丽的《媳妇入门》的书,这是所谓的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报告书,用的写法描述胡的婆家的客家庄nVX生活,非常易读。她看到跟自己生活环境相似的农村nVX角sE的变迁,让她对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充满向往,可以用这种方式来了解台湾的nVX。

    高中少nV时代的红云独自从书中汲取自己有兴趣、关注的议题,并没有清楚脉络,因为没有与同学讨论,更没有老师指引。70年代的教育就是联考至上,填鸭式教学,家长、老师大都希望孩子、学生hUaxIN思在教科书就好。那时候建国中学出了一位「拒绝联考的小子」吴祥辉,只可惜属於个人英雄式的光点,一闪即逝,虽然有震撼当时代的高中生,但是没有动摇红云考大学的心。

    考上大学之後,红云进到自己最Ai的中文系。在课业方面,上课时努力听课,课余请二年级直系学长开书单给她,看完这些书,她去文学院图书馆找哲学、人文的书来。在社团方面原本新生一年级时加入摄影社,谁料,要自备相机,她马上退出,因为家里没钱让她买相机;又去参加山地服务徵选,没选上,因为暑假要出队到山上原住民部落服务,她不行,寒暑假她都得去打工赚学费。最後在一位二年级倪学长的引介下参加了「哲思组」。她读的是一所天主教大学,学校有一所宗教辅导中心,其下有山地服组与哲思组,她去山地服务组没被徵选上,倒是哲思组马上就接受她。哲思组只有七位成员,组长是一位哲学系三年级的学长,每个月聚会一次,讨论人生哲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