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金丝笼(韩爵剧情章) (第2/3页)
杯,韩爵笑笑,一仰头将杯中的酒饮尽了。 自大陈开朝之初起,冬至后九日就有首辅在府中设宴的习俗,首辅府上不发请帖,朱门大敞,布衣书生和世家公子共坐一席,无名小卒与权臣公爵畅谈无忌。因为宴席摆在冬日最冷的一段时间里,便称其为寒时宴。 太上皇在位时,有一举子在寒时宴上,趁着酒兴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地将那时的首辅贬地分文不值,首辅却还得客客气气地将人送出门,不能露半丝不快。 而那位举子在第二年秋闱中一举夺魁,后来更是平步青云深受宠幸,做了四十余年的首辅,历经三朝。此人名叫穆朗,正是长公主外祖。 韩爵偏过头看了看听地津津有味的穆和小少爷,实在难以从他身上看到半点先辈的影子。 当然,那都是过去的事了,袁炳叹息。 虽然今时今日的宴席仍旧由首辅做东,也依旧不设门槛,却隐隐已经有了党派之中各自为阵,攀比权势的意味在里面。 就比如,徐党的官员是从来不会去的。徐慈仗着与皇帝的旧年情谊目中无人,徐平铩也不屑给袁正鸿面子,连带着底下的官也学了一副鼻孔看人的样子,叫他们去和草民书生赴一场宴席,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而魏存义为着与袁正鸿一同供职于内阁,只得带着人捏着鼻子赴宴。可话是这么说,谁又敢让他真的和那些无名之辈共处一室,袁府里早备了暖阁,人在暖阁门口下的轿子,走两步就又是软榻。 他一个次辅,在身为首辅的袁正鸿面前,却好似袁正鸿不知哪里来的野爹。 官员如此,学生们更是与当年截然不同。 不知是哪一年开始的事了,有个脊梁软的新科进士捧着金银贿赂软阁里的大人们,一路奉承到了魏存义跟前——该说不说,那人倒有些溜须拍马的本事,竟将魏存义也哄地高兴,最后讨了个不错的位置,美滋滋走马上任了。 当年还有人讥讽,说他谄媚权贵、奴颜婢膝,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声音一年年少下去,暖阁前弯着腰笑脸讨好的人却一年年多起来。 到今日,寒时宴不设门槛的传统,已然成了他们溜须拍马的绝妙机会。 袁公子说地零碎,着重描绘了当年那个举子是如何如何的人模狗样表里不一。 他说得起劲,边骂边一杯一杯与韩爵穆和碰,韩爵觉得嘴里的酒烧喉咙苦舌头,叫人喝得反胃。但此时他们也没有别的消遣,穆和是个不知节制的,袁少爷更是无度,俩人喝得起劲,他竟也是被拉着喝到了日头西斜,愈发头昏脑胀起来。 穆和与袁炳带着酒意的说笑声听着聒噪,俩人喝了这许多酒,还兴致勃勃地嚷着要去京郊试袁府新调教出来的马。 文人们的聚会不似他们这群纨绔子弟放浪,席上刻着白鹇的铜香炉里香烟袅袅,可韩爵深吸一口气,却恍惚闻到了铜臭气酒rou臭,一如久病的人身上,溃烂的脓包。 “你先喝着。”韩爵起身,用缠着墨绿珠串的手捋了捋翠绿的衣褶。 “上哪去?”袁炳问,“等下来与我们一起骑马么?” “不去,我要如厕。”他胡诹,晃悠悠随意挑了个偏僻的方向,自去吹风去了。 韩爵不知绕了多久,人声乐声渐渐远去,待他停下来,已经听不见一点丝竹声。 松枝的清香混着雪的冷意让他觉得清爽舒适。此处回廊中间的院子里栽了几颗松树,既高且直。 他干脆就留在这院子里,倚在树下出神。 忽然风声骤起。 风将松枝上的积雪摇得簌簌而下,兜头盖了他满身,雪融进领子里,将他冰地一激灵,冻醒了酒。 他方觉自己迷了路,但也没多担心。这里是袁府,总会有人来寻他,还能叫他这么大个人丢了不成?于是便安心躲到回廊下,细细整理自己的衣裳。 却不想刚抬手,一墙之隔的地方却有人声传来。 “知府大人。” 是有人在寒暄。 这倒正好,能拉着问个路。 他从回廊墙上开的小花窗里向声源处看去,天色有些暗,看不清是谁,只瞧见两个背影。 一个年轻挺拔,穿着狐裘,另一个发已斑白,披着件半旧披风。 正打算从叫住他们,那边两个人却先聊了起来。 “在下不过一无名小卒,大人这般看重我,真是折煞晚生。你我不若还是先回去,还赶得上讨魏大人两盏好茶。”年轻的声音带着笑意,不慌不忙的。 另外一位却比他急切地多:“哪里的话,这如今谁不知道,你是魏大人看中的青年才俊,京城新贵。” 韩爵一顿,觉得这委实不是个现身的好机会。 “大人谬赞,”年轻人淡然一笑,“我不过是偶得青眼,难当大任。至于大人写信与我商议之事,我比不得陈大人老道,实在是有心无力。” “唉……”他口中的大人叹息一声,“你也不必再与我迂回客套,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 “无非是怕哪天东窗事发,落得和陈大人一样家破人亡葬身郊野的下场。” 韩爵呼吸一滞。 陈大人,死了? 京城可还没传出这样的消息。 那边的人依旧在据理力争:“可你细想想,你与他终究不同,他本不是这局内之人却要硬入此局,一知半解乱搅一通,却以为自己可以半路抽身,那是痴心妄想!” “你却是此事第一大功臣,此局本就由你而始,同不同我共谋,你都不可能撇得干净,不若与我一起,将此刻能得到的利益攥在手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