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消息 (第2/2页)
“陛下何苦费心?此事便是交给臣好了。” 他看向嬴政:“陛下,第二个事情?” 嬴政看向陈珂:“其实第二个事情么,反倒是与你有关系了,或者说,是你之前捣鼓出来的东西。” 他笑意吟吟的说道:“你之前在蓬莱洲不是上过一道书,说是要重新铸造钱币,且已经是找到了新的锻造方法可以锻造铜币、银币、金币?” “如今这几年过去了,从秦奴岛上搬运过来的金银已经是堆积如山,暂时被收拢在库中。” “大秦的经济、百姓的生活也都是在逐渐的变好。” “虽然秦半两还能够使用,但却已经是不能够满足日渐扩大的民众需求了。” 嬴政叹了口气:“朕思来想去,或许这个时候,正是发行新货币的时候。” 他看向陈珂:“你觉着呢?” 陈珂的神色当即也是严肃了起来,他微微的思索了片刻后,才说道:“臣也是如此觉着。” 货币这个东西,宜早不宜迟。 之前一直没有推行新的铜币与银币,主要是因为之前百姓们的生活以及大秦的经济没有恢复,那个时候都不能够说是衰败了,简直就是一片废墟。 如今,这片废墟上生长出来了新的花朵,便是应当开始建立一片美丽城邦的时候了。 “只是陛下,臣尚且还有一个顾虑。” 他略微沉吟:“铜币与银币的发行没有什么问题,但金币的发型是不是......” 陈珂在担忧。 按照现在的基本购买力,钱还是很值钱的,一铜币绝对是不能够和后世的一块钱比。 那个时候三十钱就可以购买一石米,秦一石等于现在的六十斤左右,也就是说三十钱可以购买六十斤小米。 一钱可以购买两斤小米。 现在的小米大概是六元-八元每斤,也就是说秦朝时期的一钱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三块-四块钱。 这是最基本的换算,以粮食为标准,但现在的粮食产量其实是比古代高的多的,所以其实并不能这样换算,基本上要在这个换算的单位上乘以几个倍数。 那么问题就来了。 过于巨大的货币面额出现,会不会导致「钱不值钱」? 陈珂没有学过经济学,他在顾虑这个问题。 而嬴政和李斯听了陈珂的顾虑后,也是皱了皱眉,陈珂说的确实是有道理..... 李斯看着嬴政,声音中带着些慎重:“陛下,这话说的确实是有道理。” “臣觉着,可以暂时发放铜币、至于银币和金币么可以暂时不发行。” “等到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了之后,一些名贵的东西、甚至是奢侈品都可以被普通家庭承受了之后,在考虑发型金币和银币。” “而金币和银币的发行,在短时间内不会完全代替铜币,但是可以逐渐的替换掉一些面值比较小的铜币。” 陈珂听着李斯的打算,微微的摸了摸下巴。 李斯所谓的「普通家庭」也可以承受起奢侈品、名贵品的意思,并不是等到普通家庭都可以随意购买这些东西。 而是指,一些普通的家庭咬咬牙也是可以买的,且不会影响最基础的存活状态。 比如现在,较多的家庭狠狠心,咬咬牙,是可以狠得下心去买个什么什么牌子奢侈品的。 而其实李斯的打算很简单明了,用一种对比来说,那就是不将「铜币」作为「元」的相同单位。 将「铜币」作为「角」的相同单位。 这样,等到经济逐步发展起来,铜币就可以慢慢的和「角」一样被替代了。 就如同现在社会中,很少在出现几毛钱的东西,一般来讲都是一块钱,一块钱的计量。 陈珂点了点头:“陛下,这的确是一个办法。” “把铜币作为最基础的,慢慢需要被淘汰掉的一种货币单位,是可以保证跟随着时间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货币可以跟得上百姓生活的。” 1 大秦的经济如今处于一种比较低的水平,等到发展进入了正轨,大秦的境界发展会迅速飙升。 这种飙升会带来的后遗症就是经济货币的贬值。 所以,一定是要控制住这种飙升和贬值,否则非常容易出现贫富差距过大。 嬴政微微颔首:“可。” “这便是第二件事情了,也便交给你了。” “朕相信,你能够做好的。” 陈珂接下来了任务之后,在脑海里面想了一下自己刚开年就收到的一堆任务,顿时心情就有些....一言难尽。 但依旧是说道:“尊令。” .......... 北疆 1 韩信站在北海之畔,面前的北海湖面上荡漾起来些许的波纹。 蒙恬站在他的身边静静地,眼睛中充斥着回忆与怀念。 良久,不知道谁先开口了。 “西域终究是个隐患。” 是蒙恬。 蒙恬笑了笑,转过身子,看向韩信说道:“陛下的圣旨到了,为你授勋十一转为右庶长,加封游骑将军,官居三品。” “一战功成。便是踏入了二十等军功勋爵中的十一等,正式踏入中等贵族的行列当中。” “如今的你,方才算是真正的锦衣而归。” 韩信有些不可置否,他看着蒙恬说道:“陛下对我的恩赏太重了,其实这一次的功劳,并不是我的,而是长安伯的。” 此时的韩信已经是从传旨那人的口中,听到了关于京城的一些消息,也是知道陈珂被封为长安伯。 1 蒙恬笑了笑:“其实陈丞相并不在意这些不是么?” “甚至,我觉着陈丞相应当很乐意这些功劳落在你的身上。” 他有些意味深长的说道:“陈丞相如今不过而立之年,就已经是位居三公、爵封为伯。” “他的上面,还有多少加封的余地呢?” “而丞相他还会有多少的功劳呢?” 这话在这个时候说出来,显得意味深长,而韩信也是听懂了其中的意味。 只是感慨的说道:“那日的朝堂,丞相应当也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一直推却实权。” “否则若是真的有了实权,日后一步步的加封,从伯到候,从候到公,从公到王......” “只怕悔之晚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